page contents So-Klose® | The Leading Personal Introduction Agency and Executive Dating Site for Chinese Singles
Menu
Log in

SO KLOSE 緣來這麽近

Log in

News Clippings 息息相關

  • 14 Feb 2013 12:22 PM | Anonymous

    跟風好日子 婚姻多「閃離」

    2013年2月14日

    【明報專訊】不少情侶為未能在情人節結婚感到遺憾,但事實上在上一個結婚高峰,上月4日(「201314」諧音「愛你一生一世」)結婚的夫妻卻未必有好結果。上海、大連等多個城市的資料顯示,不少在「好日子」排長龍結婚的夫妻隨即閃電離婚。

    上海《青年報》報道,在上海,「愛你一生一世」之日有7299名新人完婚,但11天內已有3對夫妻閃電離婚。其中黃敏和徐超(均為化名)在結婚4天後就離婚,二人面對工作人員的勸導仍態度堅決,表示當日見到結婚的盛况,被熱情衝昏頭腦。

    「愛你一生一世」 4天玩完

    無獨有偶,《新商報》報道,在「愛你一生一世日」冒着寒風登記的3300多對大連新人之中,有很多在半個月內就辦理了離婚手續。

    事實上,跟風於「好日子」結婚的夫妻,離婚率特別高。《現代快報》引述江蘇南京市鼓樓區婚姻登記處負責人稱,在2008年8月8日「奧運婚」登記的4000多對南京新人,一年後就有60多對離婚,在後面2009年9月9日 「久久婚」、2010年10月10日「十全十美婚」登記的小夫妻都有不少離婚案例,其中多數婚期不滿一年,短的只有一個月。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8%B7%9F%E9%A2%A8%E5%A5%BD%E6%97%A5%E5%AD%90-%E5%A9%9A%E5%A7%BB%E5%A4%9A-%E9%96%83%E9%9B%A2-211358186.html

  • 11 Feb 2013 12:19 PM | Anonymous

    妻棄日籍生死相依 夫賣書畫助度餘生



    【明報專訊】夫妻本是同林鳥,莊則棟的第二任妻子佐佐木敦子卻沒有大難臨頭各自飛,在丈夫失意時排除萬難放棄日本國籍,甚至要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批准方可成婚,共患難26載成就幸福愛情故事。

    原為球迷 莊最落泊時赴華示愛
    1987年莊則棟妻離子散,仕途失意在山西教球,每月薪金僅得100元人民幣(124港元),在中國出生但居於日本的球迷佐佐木敦子,此時卻到中國找出莊則棟並主動示愛。由於當時中國還不開放,兩人交往後,佐佐木敦子不獲中國駐東京大使館批發前往中國的簽證,北京也不許莊則棟出國。兩口子冒死上書要求結婚,最終獲鄧小平批准,佐佐木敦子自願放棄日本國籍及高薪厚職,移居北京。

    上書求結婚 獲鄧小平批准
    結婚26載,兩人恩愛如昔,2008年莊則棟證實患癌,佐佐木敦子一直陪伴左右照顧,莊去年接受訪問時曾說:「我最想感謝的就是我夫人。因為自從我生病後,她24小時守候,這個情誼太深了,所以我們是生死相依。夫人在這方面的貢獻我終身難忘,光用感激這兩字已經無法表達我心裏的感受了。」

    莊則棟生前擔心妻子在中國沒有薪金及醫療保障,曾跟中國著名書法家范曾學習行書的他,決定拍賣書畫作品,當中包括關於「乒乓外交」的。莊則棟曾說:「妻子現在沒有醫保,沒有工資,如果一碰到困難,就會非常麻煩。身為丈夫,她能為了我連國籍都不要了,我能不考慮她嗎?」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5%A6%BB%E6%A3%84%E6%97%A5%E7%B1%8D%E7%94%9F%E6%AD%BB%E7%9B%B8%E4%BE%9D-%E5%A4%AB%E8%B3%A3%E6%9B%B8%E7%95%AB%E5%8A%A9%E5%BA%A6%E9%A4%98%E7%94%9F-211528578.html
  • 01 Feb 2013 11:52 AM | Anonymous

    More immigration has not seen Singapore surpass Hong Kong

    While the Lion City's more open immigration policy may have boosted its overall GDP, Hong Kong is still better off on a per-head measure

    Friday, 01 February, 2013, 12:00am

    Tom Holland

    If you take your date out to the cinema "grooming is important", and don't try to entertain her with a running commentary on the movie. It's "not cool at all".

    Those two nuggets of advice for would-be romantics were gleaned from a colourful booklet titled The Art of Dating, published by the Social Development Unit of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Known to locals as the SDU, this Orwellian body was established in 1984 as a government-run dating agency for unmarried graduates, after then-prime minister Lee Kuan Yew decided that Singapore's highly educated middle classes were not procreating with enough enthusiasm.

    He had a point. From an average of more than five babies per woman in the early 1960s, Singapore's fertility rate plunged after independence, falling below the minimum population replacement rate of 2.1 per woman in the late '70s.

    Not surprisingly, given the quality of its dating advice, the government-run SDU failed to reverse the trend. By last year, according to the CIA World Factbook, Singapore's fertility rate had fallen to just 0.78 children per woman, the lowest of any country in the world.

    Aware that its lavish package of incentives, which include heavily subsidised fertility treatments, fast-track housing for couples with children, generous tax rebates and cash "baby bonuses" of up to S$24,000 (HK$150,000) per child, were not encouraging Singaporeans to breed, the government long ago turned to immigration to boost the city's population and to maintain its economic growth rate.

    From just 4.1 million 10 years ago, Singapore's population leapt to 5.3 million last year, thanks almost entirely to a massive influx of immigrants. Today, two million of the island republic's population are outsiders.

    Despite a rising sense of grievance among native Singaporeans at this inflow, the government is undeterred. This week it published a policy white paper targeting an increase in population to 6.9 million by 2030, just 3.6 million of whom will be locals.

    Predictably, the publication of Singapore's policy paper triggered a bout of breast-beating in Hong Kong.

    On the front page of Wednesday'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aul Yip,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 (which sounds almost as creepy as the SDU) protested that Hong Kong, with a fertility rate nearly as low as Singapore's, also needs a long-term population policy. "The problem is very urgent," he warned.

    People like Yip worry that Hong Kong needs either a higher birthrate or faster immigration to support economic growth as Hong Kongers get older and the city's working-age population begins to decline.

    At first, the comparison with Singapore would appear to confirm this view.

    Over the past 10 years, Hong Kong's population has grown by just 6 per cent, while Singapore's has jumped by 29 per cent. Over the same period, Hong Kong'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has grown at a 4.5 per cent average annual rate. That is lacklustre compared with Singapore's 6.1 per cent, especially considering we are right next door to a booming China.

    But although it gladdens the hearts of bureaucrats, absolute size of GDP is not what matters. Far more important to most people is their standard of living.

    And here, Hong Kong has done rather better. Over the past 10 years our GDP per capita has risen at an inflation-adjusted average annual rate of 3.9 per cent, while Singapore has only managed 3.6 per cent.

    So before C. Y. Leung and Carrie Lam start dispensing dating advice, or throwing Hong Kong open to a wave of newcomers, perhaps they ought to reflect that quality of life is far more important to most people than the absolute size of the city's GDP.

    Source:  http://www.scmp.com/business/article/1140622/more-immigration-has-not-seen-singapore-surpass-hong-kong

  • 30 Jan 2013 12:12 PM | Anonymous

    母命難違 彭宇公開徵婚

    [2013-01-30]


    年關將至,忙碌了一年的明星們也終於可以回家吃個年飯了,不過,同普通大齡男女青年一樣,明星們同樣面臨著年關難題:被逼婚。主持人彭宇(圖)就因遭父母逼婚,於27日在微博中公開徵婚。
    彭宇在微博中貼出徵婚十要求:「希望她一要有清潔的嗜好和能力;二要有概括的眼光以及學識;三要有縝密而周到的心思;四要有充量而素養的情感;五要有治家的興趣和能力;六不要眼光勢利;七不要自我太強;八不要太無意見;九不要見人羞怯;十不要態度虛浮。
    據《瀟湘晨報》29日報道,此微博一經發出,引發熱議,甚至有人建議他上相親節目。「其實也是有感而發,沒想到鬧這麼大。」彭宇表示,這條微博其實是自己看了一個民國青年徵婚事有感而發,「其實這十條要求是那個民國青年寫的,沒想到和我們現在男人的想法是一樣的,所以我就發了」。彭宇說,其實明星找個人挺難,「自己太忙,也接觸不到太多圈外人,所以挺尷尬的」。父母「逼婚」也是彭宇發微博的主因,「以前都還好,過了30後,父母就開始催,經常問現在要過年了,就更加急了。」
    Source: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3-01-30/entertainment1359606934d4324599.html
  • 23 Jan 2013 12:03 PM | Anonymous
    婚戀狀況成年關揪心事 專家評述當前三種“擇偶”心態

    來源: 新華社 時間: 2013-01-23 09:34 

      新華網北京1月22日電(記者丁靜、郭宇靖)又近年關,部分大齡未婚青年回家過年的好心情伴著一絲隱憂:同輩人一個個成家,可自己還沒對象,親戚朋友會不會追問自己的“個人問題”?面對催婚壓力,不少“剩男剩女”坦陳,準備突擊找對象,但房子、車子、票子等問題篤定是繞不過去的坎兒。

    業內專家指出,“看重穩定收入”“收入越高結婚越晚”“婚戀網站成擇偶‘蹊徑’”是中國人三大婚戀現狀。

      穩定收入被看重?

      張倩是北京一家民營企業的技術員,身材勻稱、收入中等,但已經“單著2年了”。34歲的她見到記者時,滿臉倦容。“我對男方的要求是人品好、肯上進、有一定收入基礎且比較穩定,這也不算挑剔,可就是沒合適的。”她抱怨說,本來年底就忙,一想到回家過年,家裏人又要“逼婚”,就煩躁。

      “張倩的感受是不少工作在城市的大齡未婚青年的內心寫照。”高級心理咨詢師周小鵬指出,在選擇男性的標準中,更有單身女性把“穩定收入”排在“有房”之前。

      中國社工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聯合百合網的一項調研結果也顯示,“穩定收入”“有房”“有一定積蓄”成為女性選擇男性經濟條件的三大要素。其中,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男人有穩定收入就可以結婚。

      收入越高結婚越晚?

      2011年,一部《三十而嫁》讓“剩女”余諾諾走紅熒屏。“30”這個數字不斷暗示著大齡未婚青年的“危險紅線”。

      中國社工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總幹事田范江說,當前對單身人士來說,30歲愈發成為一個重要節點,達到這一年齡段的單身人士普遍存在降低擇偶標準的“小高峰”。“但這一狀況在高收入人群中有例外,存在‘財聚緣散法則’,即收入越高、結婚越晚。結婚越晚,越不降低標準。”

      為盡快脫離單身,越來越多的高收入單身人士選擇網絡交友或婚介服務,為了尋找意中人不惜重金。百合網的一項網絡調查結果顯示,33.5%的受訪女性和25.9%的受訪男性在已經錯過理想婚齡的情況下仍堅持不降低擇偶標準。

      家庭社會學家王治國說,這就是心理學理論中所謂的“沉沒成本”,即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如時間、金錢、精力等。很多人恰恰因為“沉沒成本”的因素,總是不願意改變擇偶標準,才會為擇偶支付更多的時間和費用。

       婚戀網站漸成擇偶“蹊徑”?

      伴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80後”甚至“90後”,似乎更傾向于將網絡作為婚戀的重要途徑。

      百合網的年度婚戀調查顯示,單身人士擇偶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婚戀網交友(68.9%),同比上升了四成左右。

      “這種現象一方面與《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等電視相親節目的日漸火爆有很大關係,讓人們熟知婚戀網站相親方式。”王治國說,另一方面,婚戀網站開始推行實名制注冊,也讓單身人士對網絡擇偶更有信任感。“當然,目前適婚的群體是網絡使用的主力軍,對婚戀網站擇偶也會更易接受。”(完)

    Source: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3-01/23/c_114465990.htm

  • 22 Jan 2013 4:55 AM | Anonymous

    都市剩女经济学:剩女越多的城市经济越繁荣

    来源:理财周刊  2013年01月22日09:54

      “剩女”率越高的城市经济越繁荣,消费水平越高,高消费的压力进一步驱动“剩男”攒钱回乡娶媳妇。

      上期讲了都市圈与女性经济之间的财富命题,解开了话剧《女人一定要有钱》在上海滩为什么这样红火的原因。这次接着探讨“剩女”和都市圈的关系。

      人分男女,道主阴阳,都市圈最典型的经济特征是职业女性阶层的形成,即女性的经济独立。若把农村、城镇和都市圈划分为三个区域进行比较研究,这三种区域经济生态有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剩女”率:农村几乎没有“剩女”;中小城镇较低;大都市则为常态。统计数据证明:“剩女”率与城市化率成正比,财富越多的地方“剩女”率越高,消费水平也越高。大到城市,小到企业,“剩女”已成为人们视若无睹的经济指标之一。

    “剩女”的统计学概念是“金女(Gold Miss)”,特指高学历、高收入的未婚女性。韩国统计分类把“金女”定义为29岁以上硕士学位以上的未婚女性,据说是因为大首尔都市圈的女性初婚年龄是29.1岁,所以统计局采用29岁为“金女”的起始年龄。和“金女”对应的是32岁以上未婚男性,统计中分为两组:硕士学位以上(A男)和中等学历以下(B男)。2010年在大首尔都市圈中每10个“金女”对应的“A男”约为6个,“B男”约为88个。所以,都市圈中婚姻问题更大的并非“剩女”而是“剩男”,中国的统计也证明是男多女少,性别比例失调。那为什么人们谈论更多的不是“剩男”而是“剩女”呢?

      农耕文明就是男权社会,因为“男”是“田+力”,代表土地和劳动是财富之源,所以才有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名言: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是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而都市文明的起点却是男不耕田,女不织布,家务社会化和女性职业化作为同一趋势的两个方面,一极创造消费需求,一极创造就业机会。研究表明,女性的学习能力高于男性,以体力劳动为主导的工农业更依赖男性,以智力劳动为基础的都市产业更需要女性,城市创造就业的功能必然为女性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所以都市文明的男女平等首先是劳动能力的平等,从而形成了职业女性阶层,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经济上独立,中国目前的女性就业率已接近70%。

      女性经济独立的后果之一是婚龄延后,过去说的芳龄二九即18岁就要抛绣球选男人,而如今都市女性的婚龄都29岁了。职业女性的收入越高,适配男性的人数越少,收入之间的差距越大,适配婚姻的选择越少。以韩国统计为参照,职业女性的多数“宁为剩女也不养汉”,城市就有了两个群体的流动:“金女”在流动中寻找机会,综合消费力上涨;“剩男”出城娶媳妇,综合消费力下降。所以“剩女”率越高的城市经济越繁荣,消费水平越高,高消费的压力进一步驱动“剩男”攒钱回乡娶媳妇,于是“金女”在都市圈中流动,驱动消费升级;“剩男”流出都市圈,再带“村姑”进城镇,城市化的进程就在这“金女undefined剩男undefined村姑”的人口流动中逐步升级,让都市圈与城镇化的趋势双翼齐飞。

      经济学研究消费有个理论误区,假设的理性经济人有刚性消费和弹性消费,衣食住行等必需品的刚性消费在居民收入的比例是:收入越低,消费占比越高。由此类推,城市化驱动消费的主要力量是低收入家庭的增加,而在现实生活中,欲望都市的消费升级却主要来自于家庭收入水平的上升,让更多的居民从普通消费者升级为成熟消费者,而成熟消费者的偏好是弹性消费的比例较高。从这个角度看,“金女”作为单亲家庭的综合消费力有三个层次:其一是自主性消费,消费和收入挂钩;其二是关联性消费,消费与社交挂钩;其三是排他性消费,即对低消费男性追求者的排斥。

      从“剩男剩女”看人口流动与消费升级,都市圈与城镇化的经济命题活色生香。都市圈的综合消费力因“金女”的流动性而提升,因“剩男”的流动性而升级,二者都在为都市文明的经济繁荣付出代价,也各得其所。

      “剩女”的统计学概念是“金女(Gold Miss)”,特指高学历、高收入的未婚女性。韩国统计分类把“金女”定义为29岁以上硕士学位以上的未婚女性,据说是因为大首尔都市圈的女性初婚年龄是29.1岁,所以统计局采用29岁为“金女”的起始年龄。和“金女”对应的是32岁以上未婚男性,统计中分为两组:硕士学位以上(A男)和中等学历以下(B男)。2010年在大首尔都市圈中每10个“金女”对应的“A男”约为6个,“B男”约为88个。所以,都市圈中婚姻问题更大的并非“剩女”而是“剩男”,中国的统计也证明是男多女少,性别比例失调。那为什么人们谈论更多的不是“剩男”而是“剩女”呢?


  • 15 Jan 2013 6:32 AM | Anonymous
    [Apply Daily 蘋果日報 | 15 January 2013] 節日抑鬱 困擾孤獨人士

    逢大節求診增三成  剛分手退休高危



  • 15 Jan 2013 6:24 AM | Anonymous
    [蘋果日報| 2013年1月15日] 

    夫妻同名同姓離婚了


  • 03 Nov 2012 11:34 AM | Anonymous

    陸男因女兒「醜到不可思議」 

    狀告妻子整很大獲賠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人們常說:「情人眼裡出西施」,但近日大陸一名馮姓男子卻因剛出生女兒「醜得不可思議」,認為自己被整型整很大的妻子欺騙,一狀告上法庭申請離婚,成功打贏官司。

    據陸媒報導,馮男被剛出生的女兒相貌震驚,認為女兒長得太醜,且一點都不像他或妻子。起初,馮男氣炸了,誤以為是妻子在外有染,直到妻子坦承自己曾花費近6.2萬英鎊(約新台幣290萬元)動整型手術,馮男才恍然大悟。

    馮妻表示,整型手術是在她和老公認識之前所進行,2人結識後從未向老公坦白,馮男認為被妻子深深欺騙,以虛假容貌和他結婚。法院同意馮男的訴求,判他申請離婚獲准且准許他的賠償要求。 
    相關圖片


    (圖/ 翻攝微博)

    Source: http://m.nownews.com/n/2012/11/03/2869511/

  • 01 Nov 2012 7:41 AM | Anonymous

    光棍節之“剩男剩女”現象

    時間:2012-11-01 10:08 來源:互聯網 作者:暢網

      調查顯示, 2020年,中國處於婚齡的男性將比女性多出3000萬到4000萬人,這意味著平均5個男性中將有一個找不到配偶,也就是說,屆時將會產生3000萬光棍。“剩男剩女”現象的愈演愈烈。

    剩男剩女

      調查顯示, 2020年,中國處於婚齡的男性將比女性多出3000萬到4000萬人,這意味著平均5個男性中將有一個找不到配偶,也就是說,屆時將會產生3000萬光棍。“剩男剩女”現象的愈演愈烈。

      “剩男剩女”無學歷與收入之分,已成為一種新城市人群,成為普遍的社會亞文化現象。以前的光棍節都沒有相當今那樣紅火,現在的光棍節不僅非常熱鬧,而且已演變成一種社會文化。我們之前所聽說的“光棍”一般都是指沒有配偶的男性,主要是指未婚男性,也包括離婚、喪偶男性。然而時至今日,光棍節之所以能成為全民狂熱的節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卻是單身女性的介入。隨著單身女性的增多,“女光棍”成為她們自嘲自憐的稱呼,她們在現實世界橫衝直撞傷心失望之後,轟轟烈烈地加入光棍的行列,從而使這個群體獲得了極大地關注,引發全民狂歡。

      可見,女性也成為了光棍節的主角之一。除剩女之外,小三、二奶、各種扮醜作怪、憑豔照博上位等現象也引人深思。許多情感心理學專家認為,女人的價值觀決定了女人的擇偶觀。如今女人在兩性關係上的確取得了一定的主動地位,並實現了一定意義上的男女平等,甚至有女強男弱的局面。將來女性的地位會更加提高,擇偶觀也有所提高。

      恐怕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光棍節能夠引起這麼多人的關注。現在光棍太多,單身的人太多,剩男剩女太多。戀人們既然有節日,那麼單身的人為什麼不能有一個節日?光棍節,就是光棍們自嘲自勉以慰藉寂寞的節日。今年的光棍節因有6個“1”連在一起,所以更是被稱為“世界光棍節”、“神棍節”。在網上微博論壇甚至高校BBS上也瘋狂地出現各種帖子諸如:“求真相”、“求包養”、“求發財”、“求自由”、“求人愛”,“求合體”。人們用這種方式迎接大光棍節的到來,同時也渴望自己不再被剩下。

      近年來,各類相親節目活躍在各大衛視螢屏,節目中各男女嘉賓妙語連珠,展現自我,當然也出現了很多雷人語錄。甚至我們廣工大的不少師兄也曾上過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等這些電視類的相親節目,時不時散發出濃烈的銅臭味,這股銅臭味,正是中國非誠勿擾類節目火爆的原因,也讓我們看到了節目嘉賓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忽視情感交流等很多不正確的婚戀觀。當然這類節目或多或少帶些炒作的嫌疑,只是為了提高節目的收視率。

    真正的戀愛一定是雙方有較長時間瞭解的基礎上建立的情感,上上節目就能找到合意伴侶的機會微乎其微,是相當不靠譜的。20大幾30的剩男剩女,屬於剛剛意識到自己被“剩”了,心裡非常不服氣,也急於想改變現狀,在家人的催促,朋友的幫忙下,輪番上陣的相親之行,走馬觀花的見面之旅,似乎生活最大的目標就剩下了--“結婚”,為了這個目標不知疲倦的忙碌著,甚至用上了自己十年前根本不屑的手段--徵婚。找婚介、上徵婚網忙得不亦樂乎。四方撒網,中間捕魚,然而能成功推銷出自己的總是寥寥可數。於是卻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過去自己選擇別人,現在是別人選擇自己。雖然知道自己的優勢幾乎已經喪失殆盡,但是卻又不肯將就湊合,高不成低不就,到最後失望總是大於希望。一次次的相親失敗打擊著自己所剩無幾的自信心。最害怕的日子就是生日和情人節。最害怕的應酬就是赴喜宴和同學聚會.而在聽到朋友的孩子喊自己叔叔/阿姨時心裡十分惶然。於是這個年齡段的剩男剩女們被稱之為--“剩鬥士”。

      無論是光棍節還是炒得很熱的相親節目,他們的主題都與愛情有關。這種剩男剩女現象折射出現代人物質化的婚戀觀,尤其是以8090後為主的單身一族,這些人更關注自我、崇尚自由,所以如果對方沒有達到相應的要求,他們寧願被剩下,也不願蝸居或裸婚。從這個角度來說,又折射出當今社會高房價對年輕人的壓力如此重大。

      其實無論是在電視節目上還是在現實中,我們都很容易看到很多被高房價謀殺掉的愛情。房子無疑成為影響現代婚戀的一個重要因素。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現實生活中,許多堅貞不渝的愛情最終都死于房子,多少男光棍因為沒有房子娶不上老婆,多少女光棍因為心愛的人沒有房子而另投他人懷抱,當面臨房子與愛情的抉擇時,他們又該如何取捨?對於我現在來說,我想我會選擇愛情,正如蝸居裡面的男女主角一樣義無反顧。如果一開始,就為了房子而放棄了愛情,那我想我會很後悔為此而放棄一段真愛。但是以後真的還會這麼想嗎?我不知道,真不知道。

      時至今日,單身不僅不能以“沒人要”來一概論之,單身反而被貼上“小文藝、小清新、不隨波逐流、眼光高”等標籤。剩男剩女也不是被人剩下的意思,而是“他們”主動選擇剩下。總之,單身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個人也可以很精彩,大齡男女青年們也依然嚮往愛情。

    Source:  http://www.cwddd.com/hot/201211/24081.html


Call or Whatsapp/Wechat Us

Enquiry: (852) 6960-0003 (wechat), 5408-2087 (whatsapp)



Email:

contact@so-klose.com

soklose1@gmail.com

Address:

21/F., CMA Building, 64 Connaught Road Central, Hong Kong

Powered by Wild Apricot Membership Software